“我可以做你的心理医生了”

    分享到:

    作者:徐振宇

     

    “你不用找心理咨询师,我就是心理咨询师,有什么你直接和我聊聊就可以了。”

     

    在你的生活中,是否听到有人这样说过。他虽不是执业心理医生,但是他觉得自己懂得不比心理医生少。

    真的是那样吗?

    难道你读的书多,懂得道理多,你的口才好,你会琢磨别人心思,你会聊天,你善解人意,你就可以做别人的心理咨询师吗?

     

    1、也许他的问题真的超出你的处理能力。

     

    对于一般的困惑和迷茫,或许你的开导确实有用。但能下决心走到我咨询室的来访者所呈现的问题常常是比较棘手的,绝非开导一下就能解决,绝大多数需要专业人士介入。在首次访谈的心理评估后,我经常会慨叹,如果他能再早些看心理咨询师就好了,不至于发展到现在这么严重。他们的问题还真不是那些自称“我就是心理医生”的亲友所能处理的。

     

    2、求助亲朋有时会让他感觉羞耻。

     

    在国内,心理咨询只有20年相对专业地发展,大家的心理常识匮乏,心理健康意识弱,对自己有心理问题常有羞耻感。如果他和你说了,他的羞耻感会让他顾虑重重:你会怎么看他?你是不是觉得他神经有问题?你是不是会和别人去说他的问题?别人知道他的问题他怎么抬头做人?

     

    3、你也许很能说但你不一定会倾听。

     

    心理咨询不是讲道理,不是说服。心理咨询成功的关键是“倾听”,是咨询师“听懂”,理解了来访者。当来访者说的时候:他是什么样的表情,什么样的姿势,什么样的音调,哪些词反复提及,他为什么先说这件事而不是那件事,他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来看心理咨询师,他是怎么看待自己的问题的,他曾尝试过哪些方法,是什么因素让这些尝试没能帮到他,他觉得他的亲朋会怎么看待他所遇到的问题,他叙说时为什么在这里停顿了……这些都是心理咨询师在倾听的过程中不自觉的反应,咨询师“听”到的不仅仅是来访者表面说的,还要“听”来访者内心的声音。这在非心理咨询场合的亲朋交谈中往往是不可能做到的。

    中国有句老话: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所谓知己就是懂自己,古人早就知道被人理解之难。倾听说来容易做来难,看似不做反应的听,对专业咨询师而言是需要很长时间的学习、训练和实践才可以做到的。可以这样说,倾听的水平也就决定了一个心理咨询师的水平。

     

    4、有时向亲朋叙说确确实实会加重他的问题。

     

    在抑郁的人面前,亲朋常会讲道理,劝他:“别想不开,这事不算什么,慢慢就过去了,只要……就好了”,他听着有道理,却做不到。他会想:你能这样说,你一定可以做到,会觉得你比他坚强,能干,你遇到问题可以自己搞定,他搞不定自己,是他无能、没用。这种自责,自我贬低只会加重他的抑郁。

    对有些敏感欠缺安全感的人而言,在急难之时你拔刀相助,热忱开导,似乎真的帮到他了,但是过后也许会让他焦虑不安。他会觉得你知道了他的内心隐秘,他的痛点、弱点、不足。他会不自觉的想你为什么这么热心,你帮他有什么目的,你会否利用你知道的秘密……

    你是帮他解决了问题,你也许正沉浸在助人的快乐之中。但你决想不到,知晓他秘密的你却变成了他的新“问题”,他因为你的帮助变得焦虑不安了。

     

    5、你愿意帮助别人也许是潜意识里寻求自我满足。

     

    从事心理咨询者,在学习之初,常常被问一个问题:你为什么学习心理咨询?说白了就是:三百六十行,你干嘛偏选这行?要想做一个出色的心理咨询师,弄清楚自己做这行的动机很重要。

    举个例子:如果咨询师潜意识中想做一个拯救者,就会把来访者变成一个被拯救者。奇妙的是,咨询师如果自己不从拯救者的角色跳出来,来访者就会一直处于被拯救的状态,永远好不起来。这样的咨询就是无效的咨询,并且会妨碍来访者成长。叩问自己为什么从事心理咨询,是每个心理咨询师一生的思考题。

    如果你不是职业心理咨询师,又觉得自己不比心理咨询师差,你觉得自己可以帮到他人,自告奋勇去开导别人,你是否是你潜意识中寻求一种自我满足:拯救者?超人?奉献者?热心人?智者……你内心想扮演的是谁?

     

    6、你的帮助也许会投射很多不适合对方的东西。

     

    也许你有相似的经历,也许你曾用类似的方法或思路搞定了自己,但这并不代表你自己的经验用在他身上也有效。

    找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好处是,咨询师会把来访者看作是独一无二的人,咨询师会在专业评估和细致了解的基础上为他量身定做咨询方案。在笔者看来,心理咨询这个职业的魅力就在于,对每一个人的咨询都不同,每一个个案都是新的,每一次咨询都是一次挑战。两个来访者也许是因为同一个问题来的,但是解决起来的思路和方法却可能截然不同。这种个性化的处理是非专业人士很难做到的。

     


    7、你也许会因为帮助别人而给自己带来麻烦。

     

    专业心理咨询师不会和来访者建立双重关系,就是说一个咨询师只是来访者的咨询师,不会和他未结案的当事人做成朋友,也不会给自己的亲朋做正式的心理咨询。在习惯有关系好办事的中国人看来,这个专业规则似乎不近人情。但这个规则可以很好地保护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的权益。

    双重关系不利于咨询师保持客观中立,咨询师缺乏客观中立会妨碍和来访者一起解决问题;双重关系会导致来访者不能在咨询过程呈现真实的自己,会阻碍咨询师对他的理解。

    双重关系也会导致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边界不清晰,相互容易越界。

    一个有强烈倾诉欲望的边界不清晰的来访者,很可能在知道咨询师非工作联系方式(如私人手机号码)的情况下,不顾咨询师的时间安排随时都可能联系咨询师,扰乱咨询师的生活。

    如果你不是职业心理咨询师,你觉得你可以做亲朋的心理医生,他也确实觉得你善解人意,学识渊博。如果他边界不清,他就可能一遇到麻烦就找你倾诉,同样不管你的时间安排,不管你有事没事,不管你白天黑夜。你一次两次可以,三次四次可以,但若五次六次……你会是什么感觉?

    我想你会悔不当初:干嘛当初自己那么热心?但这些都是因为你们熟悉,你觉得你可以做他的心理医生,你自己先把关系搞复杂了,你先突破了边界,又遇到他边界也不清晰。

    超越角色的助人很可能就这样给你带来了麻烦。

     

    结语:作为一个职业心理咨询师,我不是说亲朋间不可以互相帮助。我想说的是,如果我们是亲戚朋友,那就不要把自己当做心理咨询师,不要入戏,就以你亲朋的身份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就够了,否则你的“心理咨询师”情结很可能耽误了亲朋的咨询时机,也可能给你们原本亲密的关系带来麻烦。


    (本文为徐振宇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徐振宇心理工作室”)


与可心连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