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不上学不上班,怎么办?(一)

    分享到:

    作者:徐振宇

      

    在近5年心理咨询中越来越多地出现这样一些家长,他们不是给自己咨询,是因为“孩子”才来咨询的。他们口中的孩子介于10岁~35岁之间,以14岁~25岁(刚上初中至大学毕业)居多;其中男性比女性多些。

    家长A:我孩子不上学已经有一年了,就待在家里,黑白颠倒,不学习,就玩电脑看电视,不和同学联系,他对自己的未来也没有规划。
    家长B:我孩子大学毕业一年了,工作半年,半年换了好几份工作,每次都干不长,最后就呆在家里,和人没有交往,就待在自己房间里,整天玩游戏,吃饭还要三番五次的催。
    家长C:我家小孩快30 了,也不出去工作,不大和人打交道,介绍相亲也不上心,也不和我们交流,不像年轻人,没有朝气,没有人生规划……

    这样“孩子”的共同特征:不上学或者不上班,呆在家里,几乎没有社交,和父母不怎么沟通,对未来没有规划,没有什么物质欲望,感觉不到人生乐趣,绝大多数时间对着电脑,作息不规律,对父母的着急和难过无动于衷,绝大多数和父母关系紧张,有时会怨恨父母,认为都是因为父母才变成这样的。极端些的会经常和父母冲突,把父母当成敌人一样,有的甚至会动手,或者独自居住不让父母进自己的房子。部分孩子还会有睡眠问题或躯体症状,原因不明的身体疼痛等。

    这样父母的共同特征:拿孩子没有办法,着急孩子的未来,很想和孩子交流,但是又不得其门,找过一些亲朋好友劝说孩子但是效果甚微,一开始认为孩子只是叛逆,孩子心理素质差,孩子懒,怕挑战,后来认为孩子有心理问题,是孩子心理上生病了,不能理解孩子对父母的抱怨,觉得父母都是为了孩子好,没有做错什么,别人家的父母也都是这样的。极端的父母会强制将孩子送到精神科或专科住院,但效果甚微,反而可能激化亲子关系。

    家长带孩子看医院心理科或精神科,医生可能将这样的孩子诊断为厌学、人际适应困难、抑郁症、焦虑症、社交恐惧症等。医生会开一些抗抑郁药或抗焦虑药,但是药物治疗效果不彰。如果接受医院心理咨询,去1-3次会觉得没有什么效果,结果不了了之,以至于孩子就这样呆在家里一年、两年、三年……如果伴随有睡眠问题、躯体症状(如头痛、哮喘、尿频)等,父母会带孩子去各大医院就诊,诊断抑郁或焦虑,初服药有所缓解,但是接着症状就没有什么改善了。

    更多这样的孩子拒绝看心理医生,会认为父母认为他不正常,把他当做“神经病”(大家口语里常常用“神经病”指代“精神病”),和父母矛盾反而因为被劝看心理科而加剧;父母如果动员亲朋来劝说,会导致孩子在有限的亲戚圈的交往也开始收缩,能和他(她)说上话的人越来越少。

    这些孩子绝大多数没有太多的物质欲望,对于吃穿都不太挑剔,一般除了在游戏上花些钱外,没有社交消费。一个月的花销大概在千元以内甚至几百元即可解决,因此给他们自己的感觉虽然到了工作的年龄但似乎没有工作的必要。他们对于和异性交往也不大感兴趣,家长计划相亲等事宜,孩子根本不拿这个当回事,有时和相亲对象见见面也是应付。

    这个群体和考上好大学但是觉得空虚的年轻人不同(参见:徐凯文时代的“空心病”),和“茧族”(参见:“茧族”的生活)也不同。

    和“空心病”者比较,这些“孩子”不大有成就感,社会功能是萎缩的,他们不会顾及别人的感受,不愿伪装来讨别人喜欢、满意,他们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相对于“茧族”,这些“孩子”缺乏快乐的感觉,更多时候是在过着一种麻木、没有目的、被动的、无聊的、不能再退的生活。他们不喜欢现在的状态,但是又觉得自己对此无能为力,便懒得去想改不改变;他们不相信父母能帮到他们,当然父母也确确实实很难找到合适的方式来帮到他们。(未完待续)

     

    (本文为徐振宇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徐振宇心理工作室”)


与可心连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