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不仅仅是钱(四)

    分享到:

    作者:徐振宇

     

     

    四、买东西从不讨价还价的男生


    一个男孩说他爸爸妈妈经常担心他在买东西时候花冤枉钱。他说:“我买东西是不会讨价还价的,我讨厌还价,往往是人家要多少,我就给多少。”

    我问他,你爸爸妈妈买东西时会是什么样子的?

    他说:“我爸爸每次买东西都会讨价还价,他其实付得起,但是他每次都这样,我觉得不舒服。”

    他爸爸是个开工厂的企业家。

    我问:“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对讨价还价反感的?”

    他回忆起一件事。那时他在读初二,有一天放学爸爸来接他,在校门口,他看到爸爸正在和一个推着三轮车的卖橘子小贩搭讪,他走过去,爸爸看到他,说:“你先等一会儿,他的橘子挺好,我买几斤。”

    他以为爸爸很快就会买好,于是就在旁边等,这时又有几个同班同学出来,看到他还没有走就走过来和他聊天。因为他爸爸放学经常来接他,这几个同学也认识他爸爸。

    他边和同学聊天,边看着父亲买橘子。

    爸爸和小贩砍价砍得很投入,他原本以为两分钟搞定的事情,爸爸足足砍了十几分钟。

    他开始还能和同学聊得很投入,但渐渐地,他被爸爸和小贩的声音所吸引,他的注意力开始从同学这边移开,他觉得同学们似乎也都在朝爸爸那边望过去,他渐渐开始不自在起来,他觉得再怎么砍价,几斤橘子也不会少付多少钱,最多就几元钱,干嘛爸爸那么计较,在校门口,在同学面前,他爸爸,一个大老板,因为几块钱和一个路边小贩斤斤计较,他很尴尬。他说:“我觉得同学们一定会觉得我爸爸很扣,很吝啬,就像我们刚刚学过那篇课文里的主人公葛朗台。”他说他当时脑海中一下子浮现出很多画面,他以前从没有在意过的一些片段:和爸爸去菜市场,爸爸和卖黄瓜的砍价;和爸爸回老家,在县城打出租,临上车时爸爸和司机还价……

    他说:“就在那一刻,我突然对讨价还价反感起来,我说不清楚为什么,就是会在心底里发誓,我以后买东西的话要痛快点,没有必要讲废话,不就是买东西嘛,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说那么多干什么,有那个必要吗?!”

    他说到做到,自那以后他从没有讨价还价过。


    分析:

           初二,他正处于青春期。青春期的孩子比较在意同龄人怎么看自己。当时要不是在校门口,要不是有同学在场,他可能不会有尴尬,他就不会想到父亲像吝啬鬼葛朗台。

           讨价还价——一个老百姓生活中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画面,对于一个青春期的少年而言(特别是有同龄人在场的情况下),意义已经截然不同:同学会怎么看他父亲?同学怎么看“有这样一个父亲”的他?他们是不是会觉得他父亲太抠了,他也好不到哪里去?他们会不会觉得他父亲太俗气……

           家长如果一直以为孩子还小,小孩子不会考虑那么多、那么复杂,就会不经意间忽略孩子的感受;青春期孩子又常常会放大自己的感受。这种孩子与家长间的感受差就会不经意间成为孩子内心深处的一个结。

            就上面的爸爸而言,他做错什么了吗?他没有。买东西,讨价还价再正常不过。如果真要说有错,那就是他不应该当着儿子同学面讨价还价,他的“错“就是他没有给儿子“面子”。



    (本文为徐振宇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徐振宇心理工作室”)


与可心连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