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不愿与家长交流

    分享到:

    作者:徐振宇

     

    孩子为什么不愿与家长交流

     

     

    经常听到家长说与孩子沟通不畅。


    他们主动和孩子交流,

    孩子不吭声,

    或者嗯啊几声就不响了,

    或者回答的常常是模糊性的语言:还行,还可以,差不多……

    或者反感:你们烦不烦啊,有什么好问的?

     

    家长失落:孩子小时什么都和自己说,现在把父母当外人一般,不和自己说了;

    家长懊恼:他们是真心想和孩子交流,但是常常不得其门而入,被孩子挡在心门之外;

    家长无助:想了解孩子心里怎么想的,以便做得更好,但是孩子根本不给机会;

    家长焦虑: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那么多事情家长都不了解,怕孩子误入歧途;

     

    那么,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和家长交流了呢?


    1、觉得家长不懂,不在同一层面交流。

           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孩子获取信息广泛,他们就某些方面的了解和理解也许大大超过父母。家长和孩子聊天,涉及到一些话题,孩子也许比家长懂得多,孩子和你说,他们感觉到你不懂,就不愿意说下去了。

          有个高中生来咨询,他说自己不是不想和父母说,但是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他说给父母,父母根本就不懂。比如说到目前中印边界对峙,说到“和音乐”,说到东野圭吾(日本作家),说到AI(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爸妈一脸茫然。他说,我感兴趣的是这些,他们又不懂,你说我跟他们聊什么?

    2、有代沟,家长不理解。

           家长和孩子之间是有代沟的,这是必然现象。对于一些问题,孩子在思考在接受,但是家长也许压根没有思考过,或者也不会接受,两代人交流起来就觉得不能相互理解。

           例如:  初、高中生常常会提一个问题: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对于家长而言常常不是个问题,他们无法理解孩子为什么要思考一个这么哲学的主题。

           又比如:关于“同性恋”,很多年轻人的看法表达出来常常会令家长无法理解。孩子们会认为同性恋、双性恋和异性恋一样,是正常的,而家长们大多还认为同性恋是变态和心理疾病,他们根本无法理解孩子怎么会这么看。 

    3、没有共同语言。

           互联网时代,有很多新词汇:“蓝瘦香菇”、“伟光正”、“续一秒”、“交大学长”;中英文混杂:我不care,NOZUO NO DIE ,孩子和同龄人交流毫无障碍,但是和家长说这些,就变得困难了。

           因为和同龄人常常这样交流,习惯了,和爸妈交流也可能会不自觉的出来这些词汇,如果家长听了一脸茫然,不知道孩子在说什么,孩子会觉得很无趣,也就不愿意和家长多聊了。

    4、家长会讲大道理。

           一些家长,很怕孩子不懂事,怕孩子学坏,怕孩子不知道人生的艰辛,所以跟孩子聊天时经常讲道理。如果这样,孩子就会尽可能避免与家长交流。

           孩子会觉得有些道理父母不讲,他也知道了;有些道理孩子觉得过时了,不符合社会现实了,说了也是白说,没有用;有些道理,父母早就讲过不止一次,孩子早就记下来,但是父母还在重复。

          孩子们会想:一聊就陷入父母讲大道理的洪流之中,还不如不交流。

    5、说了等于白说。

           亲子交流需要双方用心,有些家长把和孩子交流看作是例行公事,觉得作为家长应该和孩子定期交流,交流过程常常不用心,边聊边处理公务或者玩手机,有一搭没一搭,孩子也感觉到家长不够用心。

           有个来咨询的小朋友就说,我已经和我爸说过三遍我班主任姓什么了,他就是没有记住,估计下次他还会问我的,我一想到这个就觉得和他聊天真没劲儿。

    6、说了,反而会给家长增加指责自己的借口。

           高中女生A和我说,我不能和我妈聊天,因为我和她聊天的话,最后都会回到我自己身上的,好可怕。

           有一次,她和妈妈谈到班级里的一个学霸。她说:“我们这个学霸那么厉害了还那么努力,听他说他从不打游戏的……”某天放假,她做了三个小时作业后刚刚打开一个游戏界面,妈妈就说:“你看你这么不用功,你们那个学霸那么厉害都不玩游戏的……”

           A很懊恼,她说:“我就知道我妈有这个能力,她会随时把我和她说的话拿来刺激我,我干嘛和她说那么多呢?”

    7、说了,家长也不会听。

           15岁的B同学。他说我不要和家长说那么多,说了他们也不听。

           他说的是父母让他指出他们有哪些需要改正的不足之处,他指出妈妈在家打电话声音太大,爸爸过马路常常闯红灯。他说,我可是认真明确地给他们指出来了,他们让我改的我认真对待了,在改。可是,他们却依然如故,我妈在家打电话还是老样子,我提醒她,她说,习惯了,让我忍忍。我和爸爸去超市,走到街边那个十字路口,明明是红灯,他还是走过去,我说是红灯,他说你看,没有车也没有人,没关系的。你说我还要和他们说吗?说了,也不会听我的。

    8、和父母交谈会觉得少了个人隐私。

          初、高中的孩子和同龄人交流增加,有些话会和同学朋友说,但是不愿和家长说,这是孩子进入青春期的自然现象。孩子会觉得有些事情是个人隐私,不需要和家长说。

           比如说,最近班级里某某和某某恋爱了,某某的父母离婚了等等。是同学和自己关系好,所以才把这些告诉自己,自己不能和家人说,要为朋友保守秘密和隐私。

    9、说了,担心会被父母窥探。

           还有的孩子会觉得自己父母太厉害了,自己和他们说一点儿,父母就会顺藤摸瓜,问出很多,自己本来不想说的,都会被问出来,有被父母窥探的感觉,所以就不愿和家长说了。

    10、一旦交流,父母就会说个不停。

           我碰到好几起这样的案例,家长口才很好,和孩子一说,就会说四五个小时,孩子很恐惧和家长交流。

           孩子本来是想和家长就某件事说说,但是话题一打开,就由不得孩子了,基本上都是家长一个人在说。家长的话题会横论中外,纵观古今,举实例、讲道理,大到国家社稷,小到个人修身,上至政要巨贾,下至百姓庶民。孩子听来如坐针毡,如坐牢狱,身在现场,心飞天外。等家长自己累了,才会打住,至此,孩子哪里还会想下次与家长促膝详谈?

           所以每逢父母问起,三缄其口是为上策。

    11、不管怎样父母总有理。

          孩子毕竟是孩子,大人毕竟是大人。

          有些家长或学历高,或情商高,或口才好,或职场历练丰富,与人交流即习惯于,事事有据,句句在理,逻辑严谨,丝丝入扣。这些家长与孩子交流时,会不知不觉把他们在职场上风格带到亲子沟通中。

          初三女生C的妈妈是一上市公司高管。C说,我不愿和妈妈交流,我觉得我们母女一聊天,她就像变了个人一样,给人的感觉像是在辩论,她一个问题、一个问题抛给你,让你给出明确的回答,我很有压力,我表述我的想法时,她会不失时机地就某一点展开去,问我是不是那样想的,天哪,我和她聊聊天而已,哪里会想那么多,和她聊天会很累,绕着绕着,你就觉得都是她说的有道理,我很挫败。

           …… 

     

          很多苦恼于亲子交流不畅的家长可以对对号,你是否在重复着上面一种或几种情形?

          也许有的家长会觉得,上面的情况我都没有,但是我和孩子还是沟通不好。这也很正常,古语说得好“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已经习惯了某种方式,我们习惯的方式一定会让我们觉得很正确很合理,才会一直不知不觉地延续着,这就是无意识的力量,识别无效且有害的亲子沟通方式需要家长的深入自我觉察,更需要心理专业人士的介入。

     

    (本文为徐振宇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徐振宇心理工作室”)


与可心连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