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因素在影响你第一次心理咨询的效果和感受?(四)

    分享到:

    作者:徐振宇


    8、不单是来访者的问题,也许需要伴侣或者家庭成员的配合。



    一个男孩子因为情绪暴躁被家长带来心理咨询。孩子单独和心理咨询师交流一次后,回去还是会发脾气。家长认为心理咨询没有效果,没有用。

    一个男人带失眠两个月的妻子来咨询,希望咨询师帮助她把睡眠问题解决了。第二次来时,先生说来第一次咨询当天晚上太太仍然没有睡好。

    ……


    一次就搞定?心理咨询当然不会那么神奇。

    一个人表现出心理问题,常常不是他(她)一个人的原因。


    就说那个脾气暴躁的男孩子,初二。他是从初一下学期开始脾气躁起来。他的脾气很容易在和妈妈的互动里出来,和爸爸倒是很少出现。为什么孩子和爸爸在一起很少脾气暴躁?

    原来妈妈管孩子学习的时候多些。初一下学期一开学,班主任常常在家长微信群里发一些需要家长配合的事情或者孩子在校的表现等等。妈妈收到老师发过来的微信、短信或电话,就会很焦虑,于是就会反复提醒和督促孩子。

    本来孩子青春期,情绪波动就大些,加上妈妈不停在耳边说,于是常常会表现得很烦躁,当孩子烦躁时妈妈又觉得孩子态度不好,没有礼貌不孝顺,担心孩子品行差下去,就给孩子讲做人道理,于是孩子情绪就更大,以至于会大喊大叫,摔东西。

    很显然孩子的情绪暴躁并不是孩子一个人的问题,如果家长不相应作出调整,就很难打破母子相互伤害的恶性循环。

    那位失眠的妻子呢,首次咨询中她倒了很多苦水,要不是因为时间的限制,她还要倾诉下去。

    她说:“今天感觉很舒服,终于有人认真倾听我的想法了。那么多年,我和老公说婆婆怎么怎么,他总是给他妈妈找各种理由;我和我自己妈妈说,她说做人家儿媳妇就是要孝顺,让我再忍忍;我这个人好面子,又不好意思和朋友同事说,就这么一直憋着。”

    “我实在难受了对老公说,开始还好,他似乎还理解我一些,到后来,我一说,他就不耐烦,或者也用大道理劝我,搞得我反而更郁闷!”
    从这个女人的叙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她的睡眠问题,是因和婆婆的矛盾而起。

    其实婆媳有矛盾很正常,但是她丈夫的处理方式,会让她感觉不被理解,很孤单很难受。另外,因为孩子小,她还要和婆婆住很长一阵子,低头不见抬头见,她很焦虑,总觉得这种压抑的日子没有尽头,所以影响到了睡眠。

    要尽快解决妻子的睡眠问题,很显然需要丈夫的参与,这样效果才会更好。


    通过上述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个体当下的问题和父母(或伴侣)密切相关。

    如果家人不参与到咨询中来,认为只是当事人自己的问题,只要给他(她)一个人咨询就可以了,就会降低咨询效率,还会让家长或伴侣觉得首次咨询效果不好。


    9、贴吧论坛“妖魔化”了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一部分来访者因为心理症状的困扰会到处查找资料,在一些贴吧论坛,他们很容易搜到有关各种心理疾病求助经历或治疗体会的帖子。

    这些帖子常常是一些心理疾病患者本人发的心得体会,在这些良莠不齐的文章里,有的会说某某病很难治,或者说什么药副作用很大,或者以亲历者的身份说心理咨询没有用等等。

    一个正在犹豫是否去看心理咨询的人,看见这些贴子文章,他会怎么想呢?
    不要忘了,绝大多数人在有心理问题的时候更容易被负面信息所影响。

    一个人只去一次或几次心理咨询,他就发帖说心理咨询没有用,还是要靠自己,这个结论当然不客观不公正,难免会对其他心理疾病患者产生误导。


    近代心理咨询学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如果心理咨询没有用,国内外怎么可能有那么多的心理咨询机构、心理诊所呢?

    如果心理咨询没有用,大学里怎么会有这门学科?怎么会有临床心理咨询的硕士博士学位呢?

    如果心理咨询没有用,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学术研究专著呢?


    但在我们有心理问题的时候,恰恰也是理性思考最薄弱的时候,就不大会对贴吧论坛上那些妖魔化心理咨询的文章提出质疑。

    所以,我常常建议来咨询的人少看这类贴吧和论坛,以免产生“副作用”。如果来访者要了解心理障碍和心理咨询的相关知识,我会根据咨询进程推荐相应的书籍。



    (未完待续)



    (本文为徐振宇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徐振宇心理工作室”)


与可心连线